基于场景化的新一代低碳高效光伏发电系统的技术与实践
93
完成单位: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管理分公司、羲和电力有限公司
登记编号:CAPE-CXCG-2024-J-2-317
登记年份:2024
发布时间:2024-07-17
成果主要完成人
袁丙青、陈 亮、张绪宝、曹冬梅、彭玉海、邓 霞、谭红兵、张德康
项目概况
一、主要内容
光伏+新技术不断迭代,对设计、选型、施工等提出新的挑战,围绕我国能源供给侧变革和长江大保护的重大需求,践行新时代绿色发展新思路,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管理分公司东部建设管理部、羲和电力发电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国家“光伏领跑者计划”、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国家第一批新能源大基地项目的支撑下,联合开展构建基于场景化的新一代低碳高效光伏发电系统的技术与实践。
项目团队在无成熟经验可借鉴的不利形势下,采取“联合攻关、跨界合作”策略,解决了光伏用地复合利用、复杂地形发电性能提升、发电系统关键系统质量和寿命、漂浮式平台可行性、潮湿环境下设备可靠性、采煤塌陷区环境综合治理、降本提质增效等关键技术瓶颈,通过技术研究和创新,创新性建设17种不同技术组件类型发电系统及关键设备实证对比平台,并在多种场景推广应用,已取得显著的综合效益。在我国江苏、江西等三类光照地区“光伏+农业、牧业、渔业”项目,突破常规研究超大跨距预应力悬索光伏柔性支架技术示范实证,构建了全场景桩基式光伏场区新型施工辅助平台,设计并呈现了符合江苏泗洪光伏领跑形象的福猪造型;针对江苏、安徽等地坑塘水面、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的光伏项目,揭示了水面光伏电站的浮体-锚固系统安全机制,引领构建了光伏发电系统建设运维的新型式。
二、主要特点
作为全球一次建成最大的漂浮式水上光伏系统建设和实践、首个超大跨距预应力悬索光伏柔性支架技术示范、首批新型组件发电性能实证,通过引进消化国外光伏及船舶、桥梁、农牧渔等行业设计路线,提出利用多种光伏+的场景化模式,充分利用闲置的土地、坑塘、采煤沉陷区水面建设光伏电站的再创新绿色发展理念,在组件、支架、浮体、锚固、浮台方面深耕细作,发挥最少占用土地、减少水量蒸发、助力地方经济转型等优势,推动闲置资源由“包袱”变“财富”。
三、应用及效益情况
建成江苏泗洪100MW领跑者牧光互补、安徽淮南150MW领跑者渔光互补、安徽阜南大基地650MW水面光伏、江西万安100MW农光、渔光互补扶贫项目,还成功在江苏真武50MW农光互补、丹阳270MW渔光互补项目推广。项目经受住最强暴雪(深达30厘米)、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考验,保持安全稳定运行。上述各项目全生命周期共可节约标准煤约88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32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7.54万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