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双碳”目标下推动配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的规划创新与实践

208

成果主要完成人

贺 文、米 宁、何 锐、彭嘉宁、金 萍、芦 兴、王 运、杨 霄、路浩勤、刘雪梅、顾鸿明、曾 勇

项目概况

国网银川供电公司瞄准“双碳”目标下配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的创新与实践,积极贯彻国家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能源发展部署,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战略目标和“一体四翼”的总体发展布局为指引,把推进配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作为推动国家和公司战略落地的主阵地,深入剖析、大胆创新,探索电网发展和保障体系上的“双闭环”管理路径,创新性的提出“一方向、两步走、三保障”的发展管理框架体系,在明确配电网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基础上,构建能源互联网顶层设计框架、打造能源互联网落地样板,强化转型技术突破、标准规范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保障”,全要素发力推进配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演进,全力支撑能源高质量发展和清洁低碳转型。 配电网作为公司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落脚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对配电网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一是要求提升配电网清洁消纳能力。亟需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配电系统的规划、运行、控制、管理等环节的深度融合,促进清洁能源高效转换,支撑高比例分布式新能源就地消纳。二是要求提升配电网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优化网架结构、提升装备水平、强化新技术应用,全力以赴打好电力保供攻坚战,保障基本民生用电需求,着力提升配电网安全保障能力。三是要求提升配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必须充分利用柔性配电、虚拟电厂、电化学储能、有序充电等技术,加强配电网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推进市县级、园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满足海量分布式新能源的消纳和大规模电动汽车等多元负荷的灵活接入。 新型电力系统是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的系统,与能源互联网在基本内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都指明了电网转型发展的方向。对于国家电网公司来说,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的过程,就是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二者是一个问题、两个视角,最终统一落实到公司战略实施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在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进程中,推进整县光伏、发展新型储能、推广智慧微网等新业务、新业态的出现,对配电网转型升级提出要求一是助力电力供给侧改革的需要。“双碳”目标下煤炭、电力供需持续偏紧,一些地方出现限电限产,国务院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机制,逐步有序放开发电侧上网电价,激发增量配网市场活力,对配电网优质、高效服务多售电主体的能力提出要求。二是服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需要。“双碳”目标下,消费侧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持续提升,源荷形态和特性出现新特点,多元化新型负荷海量接入,亟需提升配电网安全可靠、互通互济、智能互动水平。 目前配电网主体为单一电能供应网络,尚未建成大范围电气热冷多能互补互济系统,资源配置能力不强,亟需推进配电网形态升级,满足分布式电源、储能、电动汽车等多主体的接入,推动源网荷储全环节融合贯通,建成多能互补、多元互动的能源网架体系。二是要求推进配电网技术升级。传统配电网信息支撑能力较为欠缺,信息采集手段较为固定和单一,传感器数量和布置范围仍需进一步提升,亟需推进配电网技术升级,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挖掘,提升配电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建成数据驱动、智能交互的信息支撑体系。三是要求推进配电网功能升级。当前配电网仍为传统输配电网络,功能较为单一,新能源接入比例不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较低,亟需推进配电网功能升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建成开放共享、高效赋能的价值创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