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适应新能源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新能源生产管理体系建设

880

成果主要完成人

孙志宏、戴建炜、饶庆平、应锡政、杜文珍、熊 研、李 阳、刘晓光、张银龙、卢 斌、李 鹏、梁君亮、李佳钰、李晓峰

项目概况

一、成果简介 (一)建设“十六字”理念生产管理模式,实现管理体系化 华电集团建立“十六字方针”即“远程集控、分级诊断、片区维护、专业检修”的新能源生产管理体系,优化组织架构,强化技术管理,突出新技术应用,推动生产技术管理向“现场车间化、业务中心化、资源共享化”转变,建设形成集约专业、运转高效的生产管理模式,实现新能源场站“无人值班、无人值守”,打造华电新能源生产管理品牌 1.实施“远程集控”,增强运行调度能力:以标准体系为依据、以优化调度为手段,推广应用智能化技术,搭建数字化监控管理平台,实现场站远程集控、智能监盘、功率预测等职能一体化整合,增强集约管控与价值创造能力,实现集约化管理目标 2.实施“分级诊断”,强化技术支撑保障:实行“区域、集团”分级诊断管理。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即时监测和趋势分析,深入挖掘设备运行数据价值,为运行维护、设备治理、能效提升等提供全面系统的决策依据 3.实施“片区维护”,培育核心技术力量:实行“片区集中运维,场站无人值守”模式,推进管理单元由场站向片区升级,做实片区运维责任,突出“自主运行、自主维护”方向,全面提升新能源运维质量和核心技术能力 4.实施“专业检修”,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以状态检修为导向,推行计划检修、过程监督等全过程数字化应用,实现设备修前状态评估、检修全过程监督、质量验收评价等功能,提升检修质量,提高检修效率,实现从传统故障检修到状态检修顺利过渡 (二)健全“三位一体”生产组织体系,实现管理集约化 按照集团公司总部“抓总”、区域“做实”、基层“强基”管理思路,优化生产业务管理流程,建立总部统筹、区域落实、基层执行的三级生产管理架构 (三)强化“一核多元”技术管理手段,实现管理科学化 以“规划引领、标准先行、创新驱动”为原则,从技术管理、技术保障、技能培训三个方面构建形成标准规范、覆盖全面、运转高效的新能源生产技术管理体系,为新生产管控模式落地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四)数字化赋能,加快技术创新,实现管理数智化 通过数字化赋能新能源生产管理,支撑新型新能源生产管理模式全面落地,实现集约高效管理 

二、实施效果(一)集约管理,推动场站提质增效 各区域遵循人、财、物集约高效的生产管控目标,适应沙戈荒大基地、海上风电等多样态项目快速大规模发展需要,现已建14个片区、20个集控中心、2个诊断中心,5个检试验站,人员构架进一步集约化,平均减少值班员2人/场站,促进发电运行与市场化运营有效融合协同,增强集约管控与价值创造能力。 内蒙区域检试验站以自主开展输变电设备预试工作为突破口,推行自主检修模式落地,提高检修管理专业化水平,每年可节约外委试验检测费用3500万元,平均120万元/场站。宁夏区域聚焦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的问题和短板,建立基于远程诊断平台的对标体系,分析异常、劣化、落后指标并立查立改,实施精准治理,设备健康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线路跳闸同比降低55%,大部件故障同比减少51%,设备可用率完成97.69%,同比提升1.3%;风能利用率完成90.34%,同比提升4%,折合利用小时提升63小时,提升发电量0.92亿kwh,直接创造效益0.49亿元,全年实现利润总额4.69亿元,发电量28.34亿kwh,创历史新高。 (二)开拓创新,打造一流华电品牌集团公司集中优势资源,以“十六字方针”为导向,打造一流数智化的新能源生产管理体系,先后攻克基于知识与数据协同驱动的分级诊断、全要素全过程智能检修维护等多项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管理平台后续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