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新型电力系统模式下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研究与应用

693

成果主要完成人

陈红军、季宏亮、谢海滨、邵 华、周宏宇、刘 昊、项 薇、黎 炜、王国功、胡 伟、马 剑、段 兵、朱 林、刘世涛、张韶华、潘亮亮、刘庭军、薛玉龙、陈 彪、马立强

项目概况

1、成果简介 :(1)项目先进性 本项目通过对电网主设备的初始投资、运维检修、退役处置成本等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的量化,构建设备LCC画像,开发LCC数智化比选平台,实现LCC比选从估算向精算、人工向数字两个转化,形成基于LCC的资产运营管理体系,对比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决策优势。 (2)项目创新性 一是构建精准有效的LCC比选模型。明确LCC归集要素及数据来源,建立成本信息共享反馈机制,畅通项目前期获取LCC数据渠道;创新构建单体设备到整个系统的阶梯型数据链LCC测算模型,奠定比选工作基础。 二是打造快捷高效的关键数据产品。开发LCC数智化比选平台,自由组合不同关键因素,打造比选方案个性化、多样化,“一键式”展示多维度LCC的比选结果,形成最优经济配置辅助性结论。 (3)项目推广性 本项目具有较强推广性,适用于资产密集型企业在规划发展、战略投资、运营维护等方面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构建高效的资产运营体系,提供科学经济、精准高效的国网方案。 (4)项目经济性 该成果经济效益显著,已在某330千伏电网建设项目中应用,节约全寿命周期成本1238余万元,该成果将在后续多个项目可研、招标活动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企业资产投资运营成效。 2、主要创新点 本项目打破数据共享壁垒,实现LCC比选数智化应用平台“一键式”精准测算、比选,提高测算比选质效,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

2、主要创新点: (1)打造专业高效管理团队,构建共建共享协同机制 以“业财协同、共建共享、试点先行、有序推进”为原则打造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办公室为“指挥棒”的工作团队,统筹发展、财务、设备、建设、物资等部门,融合业务、数据等管理元素,构建共建共享机制,梳理分析设备全寿命周期内运维、检修、故障等数据,反馈至项目前期,为可研、初设的LCC论证提供真实、可靠数据。 (2)深化LCC理念应用,提升电力行业投资管理效能 深化LCC理论应用,立足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运用实物流、价值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核心要求,综合考量安全、质量、成本、效能等关键因素,开展项目前期可研专项设计和整体优化,分析不同选型的技术经济效益,支撑电力企业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角度进行战略决策,提供战略支持。 (3)打通业务与财务数据链路,夯实基础信息基础 打通业务与财务数据链路,精准量化生产成本至单体设备,构建阶梯型测算模型,明确了一种新的数据管理方法,差异化确定C1—C5数据来源,在确保数据完整性、合理性与科学性前提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识别有效的、潜在有用的数据30余万条,极大地提升数据质量。 (4)构建全套LCC测算比选模型,辅助多元化比选决策 统筹资产在规划设计、招标采购、运维检修、报废处置过程中的差异化标准,结合地形、气候、环境、污秽等级、布置方式、设备运维管理水平等关键影响因素,创新构建从设备、间隔、系统到整站的阶梯型数据链LCC测算、比选模型,奠定比选工作基础。 (5)开发高效的关键数据产品,助力直观快捷化比选 创造了一种新的数智管理模式,开发数智化比选平台,共享各业务阶段数据资源,打造个性化、多样化设计方案,从经济性方面开展LCC线上比选,“一键式”实时展示LCC比选结果,实现LCC管理从“估算”向“精算”、“人工”向“数字”两个转化,助推比选应用快速高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