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基于车辆全寿命周期的生产质量管控体系优化

186

成果主要完成人

-

项目概况

轨道交通行业是近年以来的朝阳行业,现已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南京地铁运营规模飞速发展,总运营里程已上升到现在的347.6公里。2005年通车以来,为了确保车辆设施设备的安全运行,自2007年开始,南京地铁运营公司针对车辆开展了一系列领先于其他地铁公司的车辆维修模式方面的专项创新研究。主要包括南京地铁车辆“全效修”维修模式与优化技术专题研究、南京地铁车辆同心共保体系研究、南京地铁车辆“隔日检”创新方案研究、南京地铁车辆“76人”团队和“独立团”团队专项研究、南京地铁车辆架大修维程修制和项目化运作专题研究、南京地铁车辆架大修精益生产咨询与推进技术方案研究等一系列体系与专业的研究使得南京地铁领先于其他地铁运营公司,且具备进一步开展基于车辆全寿命周期的列车运营保障管理研究的条件。

实现列车全寿命周期管控,不再仅仅从列车购入后的运营期开始管理,而是从列车的采购、技术需求、数据获取、调试、验收、运营、更新、报废等多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管理,在这期间,南京地铁车辆分公司面临着多个问题急需调整和解决。因此南京地铁运营公司车辆分公司亟需要识别车辆计划检修、架大修和检修设备的日常维护、中大修等生产管理的关键控制点,从科学合理性、实际操作性和经济性多方面入手,系统开展地铁车辆全寿命周期的生产质量管控体系的优化研究。

本项目明确了南京地铁网络化运营条件下的车辆生产质量管理问题,首先系统评估了车辆全寿命周期生产质量管控环境条件及其需求,提出了适应于南京地铁车辆分公司生产质量管控特点的车辆全生命周期车辆管理方案规划与生产质量管控体系方案,实现重要部件故障原因及状态可追溯化、维修过程留痕化,提升车辆全寿命周期生产质量监控水平。基于LCC与RCM系统分析方法,提出了车辆全寿命周期检修分离优化方案,构造了区域化维修中心组织架构及镟轮区域化维修模式,并构建了以调度一体化为代表的基于车辆全寿命周期生产管理体系优化方案。最后,结合南京地铁车辆分公司应急处理需求,开展了网络化条件下应急处理系统需求分析、资源配置分析、应急选址模型、应急资源调度模型及其应急综合处置调度方案。

项目的主要创新在于基于LCC与RCM系统分析方法,结合检修分离模式,对地铁车辆维修进行优化,以及基于最大覆盖度模型构建网络化运营条件下的车辆应急站点选址方案及应急处置策略。在结合南京地铁车辆运营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了车辆全寿命周期管理规划与实施方案。

该项目研究应用以来,不仅提升了南京地铁对于车辆全寿命维保模式的管理,也在实现设施设备可靠性水平提升、维修成本优化、提高运营服务可靠水平、优化客运服务以及节约维修资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益。该项目在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车辆分公司应用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场段统一指挥,增强整体管控

调度一体化实施后,车辆调度对场段内各项作业整体把控力有效提升,车辆分公司对生产现场的管理制定了统一标准,提升了分公司生产作业标准化程度。

(2)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作业效率

结合调度一体化和镟轮区域化的开展,车辆分公司将原有各项生产作业流程进行了细致梳理,结合多次的现场调研和会议讨论,对相关流程进行不断优化,有效提升了生产作业的效率。通过不断统一规范机床作业流程,不断提升了镟轮作业效率。2019年度全线网共完成镟轮3654条,较之2018年度镟轮2000条,镟轮量增加了82.7%。

(3)合理降本增效,控制运营成本

通过调度一体化工作的开展,车辆分公司从人工成本、时间成本和办公成本三方面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累计效益额1044.7万元。

(4)整合优势资源,提升维保能力

伴随调度一体化工作的深入开展,车辆调度对场段内车辆、架大修及设备各专业的生产信息和设施设备状态掌握的逐步完善,很多原本仅属于某一专业的优势资源借助调度室的合理调配,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

(5)调度统一扎口,保障生产安全

调度一体化的开展对生产现场的安全把控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车辆调度对生产作业的统一扎口,场段内的各项作业由车辆调度室进行统一管理,通过调度室的合理安排,可有效避免交叉作业,提高现场作业安全性。

(6)共享备品备件,实现成本节约

区域化镟修实现了全线备件的共享,降低了备件储备量,从而大大降低了库存成本。

(7)共享镟修数据,实现数据信息化

镟轮数据信息化,提高了镟轮分析和统计的效率,通过大数据共享分析将无计划性镟修转向有预判性镟修,对镟轮作业、检修作业将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

(8)强化团队意识,树立南京地铁车辆检维修作业品牌

基于全寿命的车辆生产质量管控在分公司推广以来,强化各线路、各组室的良性竞争,在做到了资源共享、开拓思路的同时,提升了员工对车辆维保模式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学习型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和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