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轨道交通互联网票务云平台应用创新项目

177

成果主要完成人

-

项目概况

立项背景

根据原设计,厦门地铁1号线自动售检票系统主要实现现金自动售票、实体票过闸、乘客事务处理(现金业务)等传统自动售检票功能。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终端的覆盖率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移动设备的使用习惯已经建立,“移动互联网+”这种新型的模式,其方便快捷、灵活多样的支付方式深得乘客的喜爱和欢迎,并已在航空、铁路、地铁等交通运输得以逐步推广应用。基于上述背景,经广泛调研和深入讨论后,厦门轨道交通集团对厦门地铁1号线工程自动售检票系统项目进行功能优化调整,新增互联网票务业务,实现传统的自动售检票系统相关业务向互联网延伸。

2017年12月31日,厦门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支持全线所有TVM(自动售票机)、BOM(半自动售票机)进行互联网支付购票,支持使用厦门地铁App刷码进出站。总体使用效果较好,陆续有厦门市民卡、微信、支付宝和银联等多家单位希望接入厦门地铁互联网票务。然而第三方单位的方案均是采用各自App进行购买电子单程票或生成各自的二维码方式过闸,若分别采用各个第三方单位的方案接入,系统将变得极其复杂,且至多只能接入个别第三方单位。对此,厦门地铁规划并建设了一套统一的互联网票务云平台,用于处理互联网业务及第三方应用的接入。

内涵和主要做法

互联网票务云平台承载电子单程票过闸、TVM/BOM在线支付购票等业务,成为全国首家在首条线路开通时即实现所有自动售检票设备支持移动支付的地铁单位。并且实现厦门地铁电子卡(乘车码)过闸业务及第三方APP接入功能,统一第三方移动App接入规范和二维码生成验证规则,允许第三方单位通过App的形式接入到互联网票务云平台,目前,已陆续接入了支付宝APP、银联云闪付APP、厦门市民卡APP等成熟应用。推广厦门地铁乘车码,不断丰富市民出行选择,实现“一码进出站、先乘车后付费”,第三方移动应用共享接入以及与厦门BRT的互联互通。2019年度厦门地铁1号线互联网票务收入突破1亿元,占主营票务收入60%,互联网电子票务逐渐取代传统票务,厦门地铁实现由传统票务管理向“互联网+票务”模式的转型。

通过对传统AFC系统架构以及传统票务管理的综合研究分析、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票务云平台便捷高效、高度开放、统一二维码等特点,研究编制互联网票务云平台建设与接入规范,包括:用户注册协议要求,电子票务密钥体系、二维码生成规范、进出站二维码读写规范、故障人工处理服务规范、第三方App接入规范、电子票务清分规范等,在规范确定的基础上升级研发互联网票务云平台(含厦门地铁App)。

原理

互联网票务云平台基于传统的AFC系统架构,充分利用既有系统的硬件及网络资源,在传统票务系统基础上,增补和实现互联网票务功能、第三方商户平台的接入功能,优化系统结构,降低建设及运营成本,保证项目可实施性。并且遵循整体规划,采用云计算技术,分步实施的原则,初期容量、用户压力承受能力及接口应满足厦门市轨道交通2025年规划开通线路的客流需求,并预留远期规划的其它线路接入所需的扩展和升级条件。

创新亮点

(1)共享接入

第三方App若要接入厦门地铁乘车码业务,按照统一规范进行开发即可,厦门地铁互联网票务云平台为其分配相应参数,无需针对每一家接入方进行个性化改造。

互联互通

互联网票务云平台支持与厦门BRT的互联互通,可使用地铁乘车码在BRT使用,实现一码通行,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乘车条件。

(3)自主发码

乘车码为厦门地铁自主发码,二维码的设计基于交通部二维码规范,为提高通行和传输效率,在厦门市轨道交通范围内将乘车码优化为“本地码”,省略原交通部二维码标准中关于跨城市互联互通结算的内容。

实施效果

(1)减少现金使用量,减轻现场压力

据统计,厦门地铁全线网TVM发售的普通单程票当中,互联网在线支付购票的比重约为89%,使用现金购票的仅占11%左右,现金使用比重已极大降低,进而减少了现金找零、补币以及现金回收后的人工点币工作量。

(2)降低设备故障率,节约维护成本

自动售票机的现金模块(纸币、硬币模块)系设备中故障率最高的部件。现金使用量的减少,也同步减轻了设备运行荷载,降低了设备故障率,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节约现场设备维护成本。

(3)提高出行便捷度,提升服务水平

互联网购票方式方便快捷,支付方式灵活多样,不需使用现金支付,电子票无需现场排队等待,让乘客的出行更加便捷、高效的同时,也提高了厦门地铁的服务效率和运营服务水平,获得了乘客的高度好评。

(4)实现票务管理模式转型

2019年度厦门地铁1号线互联网票务收入突破1亿元,占主营票务收入60%,互联网电子票务逐渐取代传统票务,厦门地铁实现由传统票务管理向“互联网+票务”模式的转型。

可推广应用范围

互联网票务云平台可在轨道交通行业领域中推广应用,各地轨道交通企业可通过该平台允许各厂商均通过各自App的形式接入到该平台,避免二维码标准不统一,接入一家改造一次的麻烦,从而实现购检票功能共用、乘客用户信息共享、入口流量信息易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