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ESP连铸EMBR制动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186

成果主要完成人

昝磊生、贾玉刚、朱 葛、田 振、佟宗石、孟 超、杨国明、宋俊岭、武云龙、杜世鹏、王梦也、窦金忠

项目概况

自2015年1月1#ESP铸机试生产至今,ESP连铸技术经历了功能调试、试生产、正常生产、稳定生产等阶段。现场生产技术人员逐步认识到ESP连铸技术与常规连铸的区别:铸坯厚度薄,拉速高,浸入式水口钢液流速大,结晶器内钢液存在剧烈湍流,液面波动大,卷渣事故风险大。针对结晶器内钢液流动,奥钢联在设计初期已安装EMBr设备,但由于生产经验欠缺,其EMBr设备在使用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本研究围绕结晶器内流场优化,通过数值模拟、磁场测定和生产测试等工作,优化EMBr铁芯设备及工艺参数,实现铸机生产的稳定顺行,并为进一步的产量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1、技术开发思路和路线 基于电磁制动工作原理及目前面临的三项主要问题,联合ABB(中国)、普瑞特(奥钢联)以数值模拟、磁场测定和生产测试为手段进行EMBr工艺技术的研究。 2、研究技术方案及方法 针对目前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影响因素出发,进行工艺参数及设备优化,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实际研究中,主要针对以下四项关键技术进行。 关键技术一:浸入式水口出口磁场稳定性。 关键技术二:电磁场操作侧与传动侧对称性。 关键技术三:浸入式水口区域电磁场强度提升。 关键技术四:极限宽度区域电磁场强度提升。 3、主要工作及进展情况 整个项目研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投产至2018年6月):生产数据积累及现象分析。 阶段二(2018年6月至7月):电磁场测定及数据分析。 阶段三(2018年7月):EMBr工艺参数及设备改造。 阶段四(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实际生产验证。 4、结果和分析 1.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经过针对EMBr的改造后,熔池内上循环流速度更小,并更加均匀,在结晶器液面区域不存在扰动及操作侧与传动侧的流场差异;熔池内下循环流冲击深度更小,对窄面初凝坯壳的冲击速度更小。 2.磁场测定结果和分析 浇铸方向上3个不同区域电磁场分布的对比。由图22可见,在结晶器液面区域,改造后两侧电磁场除分布更对称外,强度并未出现较大改变,从而保证该区域钢液流速稳定,化渣稳定。由图23和图24可见,改造后在浸入式水口区域和角部区域,电磁场均有明显增大。 3、效益分析 1.计算依据 1)每提升拉速0.1m/min,总产量提升1.8%,该研究贡献率30%; 2)每减少1次漏钢事故,作业时间提升4小时; 3)品种钢(如汽车结构钢、高碳钢等)生产,每提升拉速0.1m/min,规格可下探10%,增利50元/吨,该研究贡献率30%; 4)EMBr改造后与改造前相比,拉速提升0.2m/min;因钢液流场不稳定导致的事故率降低27%,漏钢事故减少7次(预估3条ESP铸机全年漏钢27次); ESP年产量600万吨,小时产量317吨,吨钢毛利300元;品种钢占比1.84%。 3.效益计算 产量提升产生的效益:600×1.8%×2×300×30%=1944万元 事故降低产生的效益:317×4×300×7=266.28万元 品种钢规格下探产生的效益:600×1.84%×50×2×30%=331.2万元 年度效益合计1944+266.28+331.2=2541.48万元 六、主要创新点 针对EMBR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同时对ESP的EMBR设备及工艺参数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设备及工艺参数改进方案并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拉速下流场稳定性大幅提升,浇铸稳定性及浇铸速度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