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智慧枢纽建设对提升企业管理效能的探索和实践

200

成果主要完成人

潘家才、刘绍新、张家治、汪国良、孙 钢、胡顺波、雷凤玲、毛海伟、荣 晨、张 超、刘书明、张海龙

项目概况

“十三五”期间,葛洲坝电厂以“建设智慧枢纽,树立行业标杆”为目标,在电力安全生产、设备管理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 一、技术难度及先进性 智慧枢纽建设定位于技术创新与管理需求的深度结合,实现对企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定性变为定量,精益变成精准,粗放变成精细,以达成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智慧枢纽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泛在感知、互联互通、智能处理、泛在服务、持续发展。 (一)建立枢纽泛在网,全面采集和处理枢纽设备(设施)、环境、管理等数据,提升全面的枢纽状态感知力和即时的洞察力,实现泛在感知。 (二)建设完善的网络架构,建立枢纽核心数据库和生产、管理数据模型,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 (三)在泛在感知和数据互联互通基础上,建立智慧枢纽信息平台,实现智能风险管控和智能辅助决策。 (四)通过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移动网络,满足计算机及智能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多种应用接入方式,实现枢纽运营和管理的泛在服务。 (五)制定智慧枢纽建设顶层规划,适时调整枢纽运营和管理策略,保持智慧枢纽新常态化的持续发展。 二、创新性 (一)葛洲坝电厂智慧枢纽建设将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信息物理系统和智慧企业模型理论等多学科、多领域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建立了一套资源节约型的完整的智慧枢纽建设理论体系。 (二)创造性提出了智慧枢纽建设完整的技术路线即“状态感知数字化、信息传递实时化、生产运行智能化、枢纽管理可视化、分析决策智能化”。 (三)首次提出的平台维(Platform)、支撑维(Support)、体系维(System)、安全维(Security)、时间维(Time)总体架构设计。 (四)智慧枢纽应用采用了基础应用支撑之上的专业应用设计思路,提出的“1+7”智慧应用建设内容,全面、系统设计了智慧枢纽应用的主要专业方向和具体实施内容。 (五)葛洲坝电厂智慧枢纽建设是一种创新的电力生产管理模式,它提升了枢纽公共服务能力,提高了核心能力,形成了智慧型企业雏形。 三、实施效果 (一)有助于实现设备“零缺陷”目标管理 葛洲坝电厂通过构建感知层网络,实现智慧化采集、处理,从而达到对设备的全面感知。如GIS智能巡检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巡检GIS室共计4300个表计,可实现数据挖掘,实时数据化分析,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预警。全息机组的建设实现设备可控在控。近年来,电厂机组主要技术指标在同类大型水电站中保持领先,机组“长周期、满负荷”运行状态良好。 (二)有助于实现业务融合,消除信息孤岛 葛洲坝电厂通过打造智慧枢纽信息平台,集成了15个各类生产系统合计20余万测点,打破专业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业务的横向融合。 (三)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益 通过互联网+安监的项目实施,实现了安全生产的过程监督、内容监督,全面提升了安全水平,实现安全效益。经济运行分析功能可及时有效保障设备运行在高效率区间,实现节水增发,提升经济效益。 (四)有助于提升办公效率 以智慧枢纽平台为支撑,整合当前协同办公信息资源,将所需的日常办公应用集成到统一平台,实现统一交互和管理。 (五)有助于提升决策水平 得益于设备的智慧化,通过智慧枢纽信息平台的数据挖掘功能,变业务流为信息流,提高基于数据的决策能力和准确性,增强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效率,提高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效率,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 四、推广应用情况 葛洲坝电厂智慧枢纽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结合葛洲坝电厂生产和管理实际提出的举措,在葛洲坝电厂实行情况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效益明显,可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效能,可在国内进行推广。